Image

红军东征的经过(上)


编辑:2023-10-12 17:26:00

红军东征从2月20日到5月5日,在75天时间内,转战50 余县,激战100余次,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胜利。

142461

  红十五军团东征的黄河渡口——陕西省清涧县河口


  一、抢渡黄河,挺进山西  

  (一)阎锡山的沿河防线和*措施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阎锡山极为恐慌,为防备红军过河,加紧在晋西沿河一带增兵驻屯。任命晋军第七十一师师长杨耀芳兼晋西警备司令,坐镇汾阳,指挥所部担任 北起河曲,经保德、兴县、临县、离石、中阳、石楼到永和县的永和关一带地区的防务;任命晋军第六十九师师长杨澄源兼晋南警备司令,坐镇临汾,指挥所部担任隰县、大宁、吉县、乡宁各县的防务。并将沿河20余县划为防共区,在各县沿河渡口构筑坚固的工事,不断举行阻击“红军渡河”的演习。阎锡山在加紧军事防共的同时,还大搞白色恐怖,先后组建了“主张公道团”和“防共保卫团”等*组织,加紧对人民群众的控制,强迫人民唱防共歌曲,接受*宣传。在太原和晋西一带,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四处张贴布告,宣称谁报告一个“*敌探”,赏洋50元;谁报告以后抓住一个“*”,赏洋100元;谁抓住“*”杀了,一个人头赏洋200元。阎锡山凭借黄河天险及沿河一带的坚固布防和*措施,自我吹嘘是“钢铁山西”,“固若金汤”。 
  (二)渡河战斗,阎锡山的黄河防线崩溃
  2月18日,红军总部在清涧县袁家沟向出师东征的部队发出《关于东渡开辟吕梁山脉附近根据地的作战命令》:第一步,东渡黄河,以坚决手段消灭东岸地区之敌,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粉碎沿河堡垒线,控制船渡于我手中,然后占领吕梁山脉各县,在东岸创造临时根据地。具体步骤:红一军团及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从沟口附近渡河;红十五军团主力和方面军直属队从河口附近渡河,渡河后分别占领中阳县留誉镇、石楼县义牒镇,并相机占领石楼城。渡河手段:“先头绝对隐蔽乘夜偷渡,以坚决敏捷的手段夺取敌堡,割断电线,控制前进阵地及侧翼掩护阵地,以保证后续部队渡河及与援敌作战之有利地位,偷渡被敌发觉,立即改为强渡。” 
  2月20日14时,彭德怀、毛泽东致电两军团:“渡河时间一律本日20时开始,不得先后参差。”[1]
  当晚20时,东征战役正式打响。 
  红一军团的渡河突击队由24名勇士组成,分为两个梯队。由红二师第五团团长张振山和连长曾国华带领,夜晚8时从清涧县沟口村的华石畔分乘8只小船进行敌前强渡。在中阳县王家坪登岸后,直捣三交,全歼晋军第七十二师的杨贵有一个营。继而进占中阳县重镇留誉,其先头部队直逼中阳城。 
  红十五军团的渡河先遣支队,由第七十五师参谋长毕士悌率领第二二三团的40多名共产党员组成。在清涧县的河口附近,分乘5只小船、2只大船强渡,于当晚10时划向对岸石楼县的贺家 凹村,全歼守敌一个连。东面义牒之敌闻风逃窜,红军直扑石楼县城。

  2月21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13000余人便分别从北起沟口、南到河口约50公里的地段同时渡过黄河,石楼县辛关至中阳县三交镇之间各渡口均被我控制。三交、留誉、义牒、塘马各镇,均被红军攻占。两个军团按照预定的目标,分别朝石楼、中阳、离石三个方向前进。毛泽东率领总部人员也于23日随红十五军团渡河赶赴石楼前线,被阎锡山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彻底崩溃。 


162911

关上战斗遗址(中阳县境内)

186251

蓬门战斗遗址(隰县境内)

  二、关上、蓬门之战,粉碎阎锡山之援兵
  一夜之间,红军东渡黄河,迫使阎锡山急令孙楚将驻防陕西的4个旅回援山西,并指挥各路晋军四面包剿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包剿,东征红军迅速向沿河的柳林、离石、石楼、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一带推进,为在这一地区建立作战根据地创造条件。
  2月24日,彭德怀、毛泽东发出了《为粉碎阎敌进攻及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训令》,指出东征战略第一步的任务已完 成, 接着将是粉碎敌人援兵的任务。基本方针是围石楼以调动处在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一线之敌,以打增援部队。目前,在渡河战斗已经结束,敌人大举进攻尚未到来之时,任务是集中全力准备作战,用*快的速度争取当地群众与红军一致集中兵力消灭敌之一路至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为此,红一军团应位于留誉镇、晏家荣、暖泉镇、坪底、土门一带;红十五军团以石楼为中心,用小部围城。主力位于坪底、水头镇、隰县城、永和城、张家畔一线。红三十军及总部在义牒镇一带,熟悉了解这些地区的敌情、地形及社会条件,并进行赤化工作。
  面对红军东征的进军态势,阎锡山心急如焚。他认为“水头、石口、关上三地于晋西孝义、石楼、中阳之东西分水岭,尤为交通要道,若为匪据,匪有抗战之利,我有仰攻之难,而匪可以东西进展自如”。因此,关上一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2]
  2月25日,总参谋长叶剑英指挥红第七十五师一个团包围了石楼城,红十五军团主力则于当日上午在石楼南端灭敌一营,下午又在隰县蓬门一带全歼增援石楼的晋军梁鉴堂旅第四〇五团先头部队一个营,敌营长刘玉田及官兵300余人被俘。我军乘胜进占水头镇。
  26日至27日,红一军团设伏中阳关上村,将号称“满天飞”的晋军周原健独立二旅李清华团及附属炮兵连全部包围歼灭,俘虏官兵400余。我军乘胜挺进孝义。阎锡山哀叹:“不幸关上战役,将我进攻计划破坏。”


 我军在进占关上、水头等战略要地后,两军团便会同毛泽东、 彭德怀率领的红军总部及红三十军在上述广大地区内广泛发动群众,从事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地方游击队等工作,维持两岸交通。与此同时,留守陕北的红二十八军则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乘入陕晋军东调之际,积极收复陕甘根据地被占地区,陕北苏区日益巩固。

 181496

  兑九峪大战战场——金斗山

  三、兑九峪大战 ,重创反击之敌军
  晋军在关上、蓬门战斗失利后,阎锡山一面请求蒋介石派陆军、空军增援,一面将其所属晋军编为4个纵队。第一纵队杨澄源指挥,守临汾、蒲县、大宁、隰县一带,堵截红军南下去路;第二纵队杨效欧指挥,率部由上党地区向孝义集中;第三纵队李生达指挥,布防于汾阳、孝义地区;第四纵队孙楚指挥,坐镇离石,控制军(军渡)汾(汾阳)一线。另有王靖  国指挥的预备总队,集中于忻县、太原方面,随时准备应援。 
  3月初,东征部队以关上、水头为枢纽,背靠石楼,呈蝎形攻势继续向东挺进。其先头部队已分别到达汾阳西南10公里的三泉镇和灵石西20余公里的双池镇(今属山 西交口),主力部队也进入孝义兑九峪一带。阎锡山被迫重新部署兵力,调晋军向孝义、汾阳一带集中,于3月7日下令向我发起总攻。
  为了粉碎敌人的总攻,毛泽东、彭德怀等在隰县交口(今为交口县)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战争与战斗力问题。会议决定,集中兵力,在兑九峪一带重创晋军,扫清我军东进抗日的障碍。为此,红军以一部兵力箝制晋军之第一、第四纵队。红军主力则于3月10日向兑九峪地区的晋军第二纵队(杨效欧部)发起进攻。红军开始打得比较顺利,后因晋军第三纵队李生达部、预备总队王靖国一部相继投入战斗,第四纵队孙楚一部、第一纵队杨澄源一部也开始向红军的侧翼及后方发动进攻,我军处于几路晋军围攻之中,很难一口吃掉这么多敌人,于是当机立断,主动撤出战斗。  
  [1]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7辑第2册。
  [2]参见《阎主任讲述清剿任务》,《国闻周报》1936年4月13日。


红军东征的经过(上)


编辑:2023-10-12 17:26:00

红军东征从2月20日到5月5日,在75天时间内,转战50 余县,激战100余次,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胜利。

142461

  红十五军团东征的黄河渡口——陕西省清涧县河口


  一、抢渡黄河,挺进山西  

  (一)阎锡山的沿河防线和*措施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阎锡山极为恐慌,为防备红军过河,加紧在晋西沿河一带增兵驻屯。任命晋军第七十一师师长杨耀芳兼晋西警备司令,坐镇汾阳,指挥所部担任 北起河曲,经保德、兴县、临县、离石、中阳、石楼到永和县的永和关一带地区的防务;任命晋军第六十九师师长杨澄源兼晋南警备司令,坐镇临汾,指挥所部担任隰县、大宁、吉县、乡宁各县的防务。并将沿河20余县划为防共区,在各县沿河渡口构筑坚固的工事,不断举行阻击“红军渡河”的演习。阎锡山在加紧军事防共的同时,还大搞白色恐怖,先后组建了“主张公道团”和“防共保卫团”等*组织,加紧对人民群众的控制,强迫人民唱防共歌曲,接受*宣传。在太原和晋西一带,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四处张贴布告,宣称谁报告一个“*敌探”,赏洋50元;谁报告以后抓住一个“*”,赏洋100元;谁抓住“*”杀了,一个人头赏洋200元。阎锡山凭借黄河天险及沿河一带的坚固布防和*措施,自我吹嘘是“钢铁山西”,“固若金汤”。 
  (二)渡河战斗,阎锡山的黄河防线崩溃
  2月18日,红军总部在清涧县袁家沟向出师东征的部队发出《关于东渡开辟吕梁山脉附近根据地的作战命令》:第一步,东渡黄河,以坚决手段消灭东岸地区之敌,首先占领石楼、中阳、永和等县,粉碎沿河堡垒线,控制船渡于我手中,然后占领吕梁山脉各县,在东岸创造临时根据地。具体步骤:红一军团及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从沟口附近渡河;红十五军团主力和方面军直属队从河口附近渡河,渡河后分别占领中阳县留誉镇、石楼县义牒镇,并相机占领石楼城。渡河手段:“先头绝对隐蔽乘夜偷渡,以坚决敏捷的手段夺取敌堡,割断电线,控制前进阵地及侧翼掩护阵地,以保证后续部队渡河及与援敌作战之有利地位,偷渡被敌发觉,立即改为强渡。” 
  2月20日14时,彭德怀、毛泽东致电两军团:“渡河时间一律本日20时开始,不得先后参差。”[1]
  当晚20时,东征战役正式打响。 
  红一军团的渡河突击队由24名勇士组成,分为两个梯队。由红二师第五团团长张振山和连长曾国华带领,夜晚8时从清涧县沟口村的华石畔分乘8只小船进行敌前强渡。在中阳县王家坪登岸后,直捣三交,全歼晋军第七十二师的杨贵有一个营。继而进占中阳县重镇留誉,其先头部队直逼中阳城。 
  红十五军团的渡河先遣支队,由第七十五师参谋长毕士悌率领第二二三团的40多名共产党员组成。在清涧县的河口附近,分乘5只小船、2只大船强渡,于当晚10时划向对岸石楼县的贺家 凹村,全歼守敌一个连。东面义牒之敌闻风逃窜,红军直扑石楼县城。

  2月21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13000余人便分别从北起沟口、南到河口约50公里的地段同时渡过黄河,石楼县辛关至中阳县三交镇之间各渡口均被我控制。三交、留誉、义牒、塘马各镇,均被红军攻占。两个军团按照预定的目标,分别朝石楼、中阳、离石三个方向前进。毛泽东率领总部人员也于23日随红十五军团渡河赶赴石楼前线,被阎锡山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彻底崩溃。 


162911

关上战斗遗址(中阳县境内)

186251

蓬门战斗遗址(隰县境内)

  二、关上、蓬门之战,粉碎阎锡山之援兵
  一夜之间,红军东渡黄河,迫使阎锡山急令孙楚将驻防陕西的4个旅回援山西,并指挥各路晋军四面包剿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包剿,东征红军迅速向沿河的柳林、离石、石楼、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一带推进,为在这一地区建立作战根据地创造条件。
  2月24日,彭德怀、毛泽东发出了《为粉碎阎敌进攻及争取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训令》,指出东征战略第一步的任务已完 成, 接着将是粉碎敌人援兵的任务。基本方针是围石楼以调动处在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隰县、永和一线之敌,以打增援部队。目前,在渡河战斗已经结束,敌人大举进攻尚未到来之时,任务是集中全力准备作战,用*快的速度争取当地群众与红军一致集中兵力消灭敌之一路至两路,取得在山西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为此,红一军团应位于留誉镇、晏家荣、暖泉镇、坪底、土门一带;红十五军团以石楼为中心,用小部围城。主力位于坪底、水头镇、隰县城、永和城、张家畔一线。红三十军及总部在义牒镇一带,熟悉了解这些地区的敌情、地形及社会条件,并进行赤化工作。
  面对红军东征的进军态势,阎锡山心急如焚。他认为“水头、石口、关上三地于晋西孝义、石楼、中阳之东西分水岭,尤为交通要道,若为匪据,匪有抗战之利,我有仰攻之难,而匪可以东西进展自如”。因此,关上一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2]
  2月25日,总参谋长叶剑英指挥红第七十五师一个团包围了石楼城,红十五军团主力则于当日上午在石楼南端灭敌一营,下午又在隰县蓬门一带全歼增援石楼的晋军梁鉴堂旅第四〇五团先头部队一个营,敌营长刘玉田及官兵300余人被俘。我军乘胜进占水头镇。
  26日至27日,红一军团设伏中阳关上村,将号称“满天飞”的晋军周原健独立二旅李清华团及附属炮兵连全部包围歼灭,俘虏官兵400余。我军乘胜挺进孝义。阎锡山哀叹:“不幸关上战役,将我进攻计划破坏。”


 我军在进占关上、水头等战略要地后,两军团便会同毛泽东、 彭德怀率领的红军总部及红三十军在上述广大地区内广泛发动群众,从事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地方游击队等工作,维持两岸交通。与此同时,留守陕北的红二十八军则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乘入陕晋军东调之际,积极收复陕甘根据地被占地区,陕北苏区日益巩固。

 181496

  兑九峪大战战场——金斗山

  三、兑九峪大战 ,重创反击之敌军
  晋军在关上、蓬门战斗失利后,阎锡山一面请求蒋介石派陆军、空军增援,一面将其所属晋军编为4个纵队。第一纵队杨澄源指挥,守临汾、蒲县、大宁、隰县一带,堵截红军南下去路;第二纵队杨效欧指挥,率部由上党地区向孝义集中;第三纵队李生达指挥,布防于汾阳、孝义地区;第四纵队孙楚指挥,坐镇离石,控制军(军渡)汾(汾阳)一线。另有王靖  国指挥的预备总队,集中于忻县、太原方面,随时准备应援。 
  3月初,东征部队以关上、水头为枢纽,背靠石楼,呈蝎形攻势继续向东挺进。其先头部队已分别到达汾阳西南10公里的三泉镇和灵石西20余公里的双池镇(今属山 西交口),主力部队也进入孝义兑九峪一带。阎锡山被迫重新部署兵力,调晋军向孝义、汾阳一带集中,于3月7日下令向我发起总攻。
  为了粉碎敌人的总攻,毛泽东、彭德怀等在隰县交口(今为交口县)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战争与战斗力问题。会议决定,集中兵力,在兑九峪一带重创晋军,扫清我军东进抗日的障碍。为此,红军以一部兵力箝制晋军之第一、第四纵队。红军主力则于3月10日向兑九峪地区的晋军第二纵队(杨效欧部)发起进攻。红军开始打得比较顺利,后因晋军第三纵队李生达部、预备总队王靖国一部相继投入战斗,第四纵队孙楚一部、第一纵队杨澄源一部也开始向红军的侧翼及后方发动进攻,我军处于几路晋军围攻之中,很难一口吃掉这么多敌人,于是当机立断,主动撤出战斗。  
  [1]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史料选编》第7辑第2册。
  [2]参见《阎主任讲述清剿任务》,《国闻周报》1936年4月13日。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吕梁市地方志研究室)         
 监督电话:0358-8222182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