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红军东征的战略决策


编辑:2023-10-12 17:17:29


       红军东征战略,从*初提出,到*后决策,历经了1935年11月下旬至1936年2月初旬两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瓦窑堡会议之前为第一阶段;瓦窑堡会议为第二阶段;瓦窑堡会议之后为第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共中央、西革军委和红军领导人就红军的战略问题,围绕战略支点、战略方针、战略方向等密切关联的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反复深入的讨论。

141841

  一、关于战略支点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认识基本一致。陕甘苏区是长征结束以后的红军落脚点,也是今后整个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和大本营,应当而且必须用*大的力量来巩固与发展它。历来高度重视并亲手开创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对陕甘根据地视若瑰宝,充满信心,寄于厚望。即使执行过“左”倾路线的领导人,在经历丧失根据地的非人苦难、饱尝战略大转移的极度艰辛之后,也痛切地意识到陕甘根据地的来之不易,只能巩固发展而决不可放弃。
  二、关于战略方向的问题
  ——“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四面受敌。当时,陕甘根据地的周围敌军云集,驻扎有10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大军:
  南面是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主力;
  西南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主力;
  北面是井岳秀师;
  东北面是高桂滋师;
  黄河西岸是阎锡山晋绥军的孙楚部,东岸是晋绥军的主力;
  此外,陈诚于洛阳及其以西地区控制三个军,放在机动位置,以专门对付我军。
  讨论中,大致出现了三种意见:一是主张向东;二是主张向北;三是主张向南。
毛泽东经过对向北、向南与向东方针的反复比较,深入研究,坚持认定:根本方针是“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
  第一:向北的方针目前不宜,将来可行,且路线亦欠妥,不是宁夏,应是山西,唯此才是“用战争、用开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
  第二:向南的方针基本上不适当,它不仅要同西北军和东北军打仗,还会把蒋军嫡系引进西北。根本方针是“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
  据此,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代表西革军委作报告,就党的整个军事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并特别强调: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党的工作重心要摆在山西,红军应当进入山西作战,准备击破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开辟山西西部五县以至十几县的局面,扩大红军一万五千人,尔后适时地由山西转向绥远。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根据军委报告精神起草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三、关于战略方针的问题 
  “以发展求巩固”
  战略方向已经确定,并且写到《决议》里,但是,不少人对东征山西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仍然存在着担心和忧虑。这便又涉及到战略方针问题。
当时种种担心和忧虑,对于经历了长征之绝顶磨难的党和红军领导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也是不无道理的。但问题的根本关键不在陕甘根据地的保卫、巩固与发展,而在于应当怎样去保卫、巩固与发展陕甘根据地,即是巩固地向前发展,还是以发展求得巩固?是被动地消极防御,实行全线固守,局促于现有狭小阵地,还是积极地攻势防御,实行主动灵活出击,跳到外线开辟新的苏区?而后一种意见,正是毛泽东所主张和坚持的。因之,他多次反复郑重申明红军东征是“以发展求巩固”的唯一正确抉择。
  向北没出路,作战要单纯地打堡垒,征粮亦无办法;向南开赴渭水以北地区对蒋军作战,是张学良的地盘;向西发展,文章同样不好作;剩下的也是对我们*有利的,“只有取阎锡山为对手”,渡河东征。发展山西,对陕北有极大帮助,我们要下大决心到山西去。
  到后来,毛泽东在东征前线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战略指导方针。他说,红军争取迅速直接对日作战,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军事上是可能的,要下大力经营山西,这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我们的方针,是“以发展求巩固”,只有发展,才能求得巩固。他还说,目前阶段的战略基本方针,是在山西战胜敌人,造成抗日根据地,把山西与陕北联系起来。在山西作战与赤化,不但包括晋东南,还包括晋西南、晋西与晋东北。他特别强调:“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很清楚,“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正是毛泽东为红军东征确定的战略方针。
  四、确定“以发展求巩固”方针的主要依据 
  山西地理位置适中,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既是我军实行直接对日作战的必经之地,又是我党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华北乃至全国的理想通道;
  与陕北相比,山西地宽人稠,物力、财力充裕,红军东入山西,钱粮之筹集、部队给养、兵员之补充,均可解决,必将大大改善我军的经济状况;
  红军东征,可以取得一举两得的重大收获。一方面,能够调动入陕的晋绥军,减轻对陕甘苏区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在山西开创新的根据地,不但与陕甘苏区紧相依托,互为屏障,而且可以有战略支点向东发展;
  红军把作战主攻目标放在山西,就避开了与东北军、西北军的正面冲突,大大有利于我党、我军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战工作,将会为西北大联合政治局面的形成创造良好氛围。
  五、红军东征的三项任务 
  为了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毛泽东还明确提出了东征的三项任务:
  到外线打击卖国贼阎锡山,并调动他在陕北的四个旅的兵力,借以粉碎敌人对陕甘苏区新的“围剿”;
  配合北平学生“一二•九”爱国运动,声援全国人民反内战斗争的高潮;  
  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红军东征战略决策过程中,毛泽东始终“以总揽全局的远见卓识,知难而进的无畏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动灵活的高超谋略”,通过召开会议,通过致电、写信,通过个别交谈,历经两个多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红军东征战略决策*终得以付诸实施。红军东征战略决策是毛泽东经过周密考察、深思熟虑而精心设置出来的无产阶级军事战略杰作。


红军东征的战略决策


编辑:2023-10-12 17:17:29


       红军东征战略,从*初提出,到*后决策,历经了1935年11月下旬至1936年2月初旬两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瓦窑堡会议之前为第一阶段;瓦窑堡会议为第二阶段;瓦窑堡会议之后为第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共中央、西革军委和红军领导人就红军的战略问题,围绕战略支点、战略方针、战略方向等密切关联的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反复深入的讨论。

141841

  一、关于战略支点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认识基本一致。陕甘苏区是长征结束以后的红军落脚点,也是今后整个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和大本营,应当而且必须用*大的力量来巩固与发展它。历来高度重视并亲手开创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对陕甘根据地视若瑰宝,充满信心,寄于厚望。即使执行过“左”倾路线的领导人,在经历丧失根据地的非人苦难、饱尝战略大转移的极度艰辛之后,也痛切地意识到陕甘根据地的来之不易,只能巩固发展而决不可放弃。
  二、关于战略方向的问题
  ——“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四面受敌。当时,陕甘根据地的周围敌军云集,驻扎有10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大军:
  南面是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主力;
  西南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主力;
  北面是井岳秀师;
  东北面是高桂滋师;
  黄河西岸是阎锡山晋绥军的孙楚部,东岸是晋绥军的主力;
  此外,陈诚于洛阳及其以西地区控制三个军,放在机动位置,以专门对付我军。
  讨论中,大致出现了三种意见:一是主张向东;二是主张向北;三是主张向南。
毛泽东经过对向北、向南与向东方针的反复比较,深入研究,坚持认定:根本方针是“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
  第一:向北的方针目前不宜,将来可行,且路线亦欠妥,不是宁夏,应是山西,唯此才是“用战争、用开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
  第二:向南的方针基本上不适当,它不仅要同西北军和东北军打仗,还会把蒋军嫡系引进西北。根本方针是“东讨,东讨之利益是很大的”。
  据此,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代表西革军委作报告,就党的整个军事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并特别强调: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党的工作重心要摆在山西,红军应当进入山西作战,准备击破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开辟山西西部五县以至十几县的局面,扩大红军一万五千人,尔后适时地由山西转向绥远。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根据军委报告精神起草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三、关于战略方针的问题 
  “以发展求巩固”
  战略方向已经确定,并且写到《决议》里,但是,不少人对东征山西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仍然存在着担心和忧虑。这便又涉及到战略方针问题。
当时种种担心和忧虑,对于经历了长征之绝顶磨难的党和红军领导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也是不无道理的。但问题的根本关键不在陕甘根据地的保卫、巩固与发展,而在于应当怎样去保卫、巩固与发展陕甘根据地,即是巩固地向前发展,还是以发展求得巩固?是被动地消极防御,实行全线固守,局促于现有狭小阵地,还是积极地攻势防御,实行主动灵活出击,跳到外线开辟新的苏区?而后一种意见,正是毛泽东所主张和坚持的。因之,他多次反复郑重申明红军东征是“以发展求巩固”的唯一正确抉择。
  向北没出路,作战要单纯地打堡垒,征粮亦无办法;向南开赴渭水以北地区对蒋军作战,是张学良的地盘;向西发展,文章同样不好作;剩下的也是对我们*有利的,“只有取阎锡山为对手”,渡河东征。发展山西,对陕北有极大帮助,我们要下大决心到山西去。
  到后来,毛泽东在东征前线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战略指导方针。他说,红军争取迅速直接对日作战,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军事上是可能的,要下大力经营山西,这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我们的方针,是“以发展求巩固”,只有发展,才能求得巩固。他还说,目前阶段的战略基本方针,是在山西战胜敌人,造成抗日根据地,把山西与陕北联系起来。在山西作战与赤化,不但包括晋东南,还包括晋西南、晋西与晋东北。他特别强调:“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很清楚,“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正是毛泽东为红军东征确定的战略方针。
  四、确定“以发展求巩固”方针的主要依据 
  山西地理位置适中,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既是我军实行直接对日作战的必经之地,又是我党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华北乃至全国的理想通道;
  与陕北相比,山西地宽人稠,物力、财力充裕,红军东入山西,钱粮之筹集、部队给养、兵员之补充,均可解决,必将大大改善我军的经济状况;
  红军东征,可以取得一举两得的重大收获。一方面,能够调动入陕的晋绥军,减轻对陕甘苏区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在山西开创新的根据地,不但与陕甘苏区紧相依托,互为屏障,而且可以有战略支点向东发展;
  红军把作战主攻目标放在山西,就避开了与东北军、西北军的正面冲突,大大有利于我党、我军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统战工作,将会为西北大联合政治局面的形成创造良好氛围。
  五、红军东征的三项任务 
  为了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毛泽东还明确提出了东征的三项任务:
  到外线打击卖国贼阎锡山,并调动他在陕北的四个旅的兵力,借以粉碎敌人对陕甘苏区新的“围剿”;
  配合北平学生“一二•九”爱国运动,声援全国人民反内战斗争的高潮;  
  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红军东征战略决策过程中,毛泽东始终“以总揽全局的远见卓识,知难而进的无畏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动灵活的高超谋略”,通过召开会议,通过致电、写信,通过个别交谈,历经两个多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红军东征战略决策*终得以付诸实施。红军东征战略决策是毛泽东经过周密考察、深思熟虑而精心设置出来的无产阶级军事战略杰作。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吕梁市地方志研究室)         
 监督电话:0358-8222182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