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介绍

机构概况

 (一)历史沿革

1981年8月,为加强对党史征集研究工作的领导,中共吕梁地委决定建立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由地委副书记范仁卿任组长。机构成立后,实际上未开展工作。

1982年4月,地委决定设立中共吕梁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是在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临时办事机构。负责人为王乐鸣。

1982年7月,地委常委会议议定: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归属地委秘书处,编制5人。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建立后,做了大量工作,征集到数量可观的党史资料。

1984年1月,吕梁地区进行地直机关机构改革,决定设立地委党史办公室,为地委主管党史工作的工作部门。1984年2月,中共吕梁地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共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取代原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新成立的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由11人组成,由地委顾问白普任主任,王星三(地委副书记)、韩健民(行署副专员)、章志(原行署副专员)任副主任,薛军、张铭、王坚等任委员。

1984年3月10日和3月29日,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分别召开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会议议定:在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之下设立党史办公室。 1984年2月,地委任命张余为“中共吕梁地委党史办公室”第一任主任,1985年6月,室主任张余调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原副主任王培德就任主任。吕梁地委党史办公室成立后,归口地委秘书处。

1988年10月,地委党史办公室为与省级机构“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称谓相一致,改称“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机构属性和上属归口管理部门未变。1993年2月,室主任王培德调地区中医院工作,陈志英任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1995年12月,吕梁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决定给地委党史研究室增加一名人员编制,本室人员编制由15人增加至16人。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改称“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机构职能和人员维持原状。同年9月,李俊有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主任陈志英离岗。

2009年3月,市委党史研究室被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成为市委主管党史研究的工作部门。


(二)主要工作


1982年以来,在地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在上级党史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全室同志通过党史革命史潜移默化的教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常年奋战在业务工作的第一线,为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促进党史工作科学发展、*发展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近30年来,以征集资料为先导,展现文字成果为主要内容,辅之以影像、图片等方式的党史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认真践行“征集、研究、宣传、教育”的党史工作指导方针和为现实服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地方党史的编纂

1982年,根据中央要求,吕梁地区成立了党史征集研究机构。其时,把抢救“活资料”作为重点来抓。一是外出走访。二是在本地召开座谈会。三是加强与老同志的联系。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我们共征集党史资料1.5亿字,征集珍贵照片2000余幅,革命文物180余件,购买复制的《晋绥日报》全套24册。在征集资料和走访老干部工作中,与600余名老干部建立了通讯联系。

党史征集的*终目的是向人们展示研究成果。近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资料征集和展示成果相结合。以文字读物为主体的成果来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2年至1986年是展示资料性读物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主要精力用于资料征集,加之机构成立,人员研究水平低,只能是有选择性地展示部分资料。这一阶段,曾内部出版了《吕梁党史资料》1—8辑,《晋绥根据地资料选编》1-5集和其他一些资料性书籍。尽管如此,这些资料现在看来是弥足珍贵的。(2)1986年至1992年是征集逐步向研究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吕梁党史资料》改版为《吕梁党史研究》,出刊3期。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尤其是经过组织史征编工作的锻炼,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队伍。(3)1992年至2004年是党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室先后编辑并由中央、省出版社出版的党史图书7本,内部出版2本,且大部分获得了省里同期举办的图书评奖的一、二、三等奖。(4)2004年至2010年是党史研究为现实服务阶段。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党史研究只有服务现实才有意义和价值。这一阶段,我们启动了《中共吕梁市委工作纪事》的编写,每年一本;编写了《吕梁改革开放30年》、《闪光的足迹》等一批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图书;出版了一批老同志传记。这些都紧密地结合了先进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吕梁电视台拟合作制作20集专题系列电视片《红色吕梁》,迄今已制作15集,已全部在吕梁电视台播出,在党史研究上由平面展示研究成果向立体展示研究成果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近30年来,在我们自身努力和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下,党史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就以文字成果中的读物来看,我室成书出版的各种图书共44册,计1071.2万字。从出版级别看,由中央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5册,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6册,内部出版的图书33册;从图书内容看,研究性图书12册,专题类图书8册,资料类图书23册。从成书的形式上看,协作成书的21册,占全部图书的48%;从图书的获奖数量看,获省级以上奖12册,占全部图书的28%;从研究内容的时段上来看,建国前的32册,占全部图书的74%,建国后的12册,占全部图书的26℅。

发表党史研究文章是党史研究工作者个体研究水平的基本反映。室里始终把党史研究人员发表党史研究文章作为展示党史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并与职称评定和职务的晋升相联系,促进了党史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党史的自觉性和展示自身研究水平的积极性。30年来,累计有20余人撰写党史研究文章156篇计69.51万字,分别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其中研究性文章40余篇,有8篇在省级优秀论文评奖中获奖。


Image
Image
当前位置: >  首页 >机构介绍

机构概况

 (一)历史沿革

1981年8月,为加强对党史征集研究工作的领导,中共吕梁地委决定建立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由地委副书记范仁卿任组长。机构成立后,实际上未开展工作。

1982年4月,地委决定设立中共吕梁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是在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临时办事机构。负责人为王乐鸣。

1982年7月,地委常委会议议定: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归属地委秘书处,编制5人。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建立后,做了大量工作,征集到数量可观的党史资料。

1984年1月,吕梁地区进行地直机关机构改革,决定设立地委党史办公室,为地委主管党史工作的工作部门。1984年2月,中共吕梁地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共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取代原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新成立的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由11人组成,由地委顾问白普任主任,王星三(地委副书记)、韩健民(行署副专员)、章志(原行署副专员)任副主任,薛军、张铭、王坚等任委员。

1984年3月10日和3月29日,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分别召开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会议议定:在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之下设立党史办公室。 1984年2月,地委任命张余为“中共吕梁地委党史办公室”第一任主任,1985年6月,室主任张余调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原副主任王培德就任主任。吕梁地委党史办公室成立后,归口地委秘书处。

1988年10月,地委党史办公室为与省级机构“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称谓相一致,改称“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机构属性和上属归口管理部门未变。1993年2月,室主任王培德调地区中医院工作,陈志英任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1995年12月,吕梁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决定给地委党史研究室增加一名人员编制,本室人员编制由15人增加至16人。

2004年7月,吕梁撤地设市,“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改称“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机构职能和人员维持原状。同年9月,李俊有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主任陈志英离岗。

2009年3月,市委党史研究室被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成为市委主管党史研究的工作部门。


(二)主要工作


1982年以来,在地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在上级党史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全室同志通过党史革命史潜移默化的教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常年奋战在业务工作的第一线,为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促进党史工作科学发展、*发展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近30年来,以征集资料为先导,展现文字成果为主要内容,辅之以影像、图片等方式的党史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认真践行“征集、研究、宣传、教育”的党史工作指导方针和为现实服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地方党史的编纂

1982年,根据中央要求,吕梁地区成立了党史征集研究机构。其时,把抢救“活资料”作为重点来抓。一是外出走访。二是在本地召开座谈会。三是加强与老同志的联系。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我们共征集党史资料1.5亿字,征集珍贵照片2000余幅,革命文物180余件,购买复制的《晋绥日报》全套24册。在征集资料和走访老干部工作中,与600余名老干部建立了通讯联系。

党史征集的*终目的是向人们展示研究成果。近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资料征集和展示成果相结合。以文字读物为主体的成果来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2年至1986年是展示资料性读物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主要精力用于资料征集,加之机构成立,人员研究水平低,只能是有选择性地展示部分资料。这一阶段,曾内部出版了《吕梁党史资料》1—8辑,《晋绥根据地资料选编》1-5集和其他一些资料性书籍。尽管如此,这些资料现在看来是弥足珍贵的。(2)1986年至1992年是征集逐步向研究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吕梁党史资料》改版为《吕梁党史研究》,出刊3期。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尤其是经过组织史征编工作的锻炼,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队伍。(3)1992年至2004年是党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室先后编辑并由中央、省出版社出版的党史图书7本,内部出版2本,且大部分获得了省里同期举办的图书评奖的一、二、三等奖。(4)2004年至2010年是党史研究为现实服务阶段。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党史研究只有服务现实才有意义和价值。这一阶段,我们启动了《中共吕梁市委工作纪事》的编写,每年一本;编写了《吕梁改革开放30年》、《闪光的足迹》等一批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图书;出版了一批老同志传记。这些都紧密地结合了先进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吕梁电视台拟合作制作20集专题系列电视片《红色吕梁》,迄今已制作15集,已全部在吕梁电视台播出,在党史研究上由平面展示研究成果向立体展示研究成果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近30年来,在我们自身努力和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下,党史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就以文字成果中的读物来看,我室成书出版的各种图书共44册,计1071.2万字。从出版级别看,由中央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5册,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图书6册,内部出版的图书33册;从图书内容看,研究性图书12册,专题类图书8册,资料类图书23册。从成书的形式上看,协作成书的21册,占全部图书的48%;从图书的获奖数量看,获省级以上奖12册,占全部图书的28%;从研究内容的时段上来看,建国前的32册,占全部图书的74%,建国后的12册,占全部图书的26℅。

发表党史研究文章是党史研究工作者个体研究水平的基本反映。室里始终把党史研究人员发表党史研究文章作为展示党史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并与职称评定和职务的晋升相联系,促进了党史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党史的自觉性和展示自身研究水平的积极性。30年来,累计有20余人撰写党史研究文章156篇计69.51万字,分别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其中研究性文章40余篇,有8篇在省级优秀论文评奖中获奖。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吕梁市地方志研究室)         
 监督电话:0358-8222182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