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吕梁柳林县在“红军东征”中的战略位置


编辑:2023-10-20 13:56:37

1936年2月20日至23日,红军两个军团顺利快捷地渡过黄河且突破阎锡山的黄河河防,控制了辛关镇至三交镇的所有渡口,占领了横宽50余公里、纵深35公里的地区,完成了东征战役的第一步。
这次重大行动,能否过河至关重要。为此,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同彭德怀专门从延安来到无定河口,对上下游各数十里长的沿岸经过7个晚上的认真侦察,zui终选定坪上(柳林县)和辛关(石楼县)为渡河点。

位于今柳林县三交镇的坪上村渡口,地势平坦,依黄河屏障,守可拒人于黄河西岸,退可撤离到纵深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柳林早期党组织的创建唤醒工农民众,为红军东征创造了群众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外地上学的贺昌、王达成、王保玺等进步学生,利用暑假返乡积极组织学生和青年在柳林一带以游行示威、集会演讲、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新文化,唤醒工农民众,点燃革命火种。1923年,在贺昌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柳林铭义小学教师杨逢昌组织返乡进步学生建立“回乡同学学术研究小组”,共同研读革命书刊,探讨马克思主义,为柳林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1924年,在汾阳上学的刘有刚、高如山、贾岐胜、贺子美等进步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组织委派多次回柳林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在此期间,杨逢昌、李清华、贺毓秀、杜希甫、王孟娴、高改芸、王芸香、杜若等被汾阳党、团组织分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26年1月,共青团汾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员来柳林组建了共青团柳林特别支部,任杨逢昌为书记。时隔不久,中共汾阳特支派员来柳林组建了中共柳林支部,任阎光明为书记。党、团组织的建立,揭开了柳林地区革命历史新的一页。柳林沿黄一带的红色革命活动,配合了红军东征行动。1932年10月,中共党员王达成从太原监狱获释后,回到柳林发展杨清明、马名骥、康普仁等人入党,恢复了柳林地区被迫中断三年之久的党的工作。1934年夏,王达成因反对地方豪强的斗争引起离石县政府的警觉,不得不离开柳林到达陕北苏区工作。到达陕北的王达成将柳林近20名党员的组织关系交给陕北特委。为此,中共吴堡县委迅速与柳林的中共党员取得联系,组建了中共吴堡县委柳林支部,亦称柳林军事支部,书记杨清明(又名杨化)。中共柳林军事支部一方面发动群众对阎军开展抗差抗工斗争,一方面为陕北红军收集传递情报,收买运送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王大昌是王达成的弟弟,在汾阳铭义中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为了配合吴堡县委柳林支部工作,王大昌在军渡(薛村镇)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拉关系交朋友获取各种情报,并将离军渡二三里地的郝家津小学教师雷安西列为培养对象。1935年春,王大昌转到地处偏远易于隐蔽的石西小学工作。石西村村长薛堂荣是一个开明进步人士,对王大昌的工作给予积极帮助。在石西村,王大昌培养了薛冯垂和薛吉荣加入了党组织。1935年3月,中共吴堡县委派拓万英(又名李德亮)到河东薛家坪(孟门镇)一带开展工作,创建了中共吴堡县委河东支部,书记薛丕华。1936年3月,随着东征红军向吕梁山腹地挺进,陕北游击队队员开展对晋军后方的袭扰活动。游击队队员康太云、刘青山来到罗家坡和前郝家山,在当地党员的配合下秘密进行宣传活动。遵照中共吴堡县委的指示,薛家坪党员对晋军驻军布防、驻镇机关设置等作了详细侦察,并带领数十名吴堡游击队队员突袭碛口镇,在街头张贴了大量标语并散发传单,夺得一批军用和生活物资。当地群众得知驻军被袭,看到标语、传单,私下相传红军来无影去无踪是“神兵天降”。红军东征期间,以薛家坪为中心党组工作进一步发展,方圆村庄乔则、岭上、邓家窊、小垣则、薛家圪旦、陈家垣、冯家沟、王坪焉、刘家圪垯、李家塔、后冯家沟、枣峁上、柳家庄、前宋家塔、圪麻塔等地发展党员近百名,积极为红军东征行动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为打通与陕北苏区的联系,保证东征主力背靠苏区,28军连夜急行,于4月14日拂晓挺进到黄河沿岸三交镇以南党家寨村。由于三交镇紧扼秦、晋二省的交通要道,为黄河天险的重要渡口,故两军争夺十分激烈。在发起进攻的战斗中,军长刘志丹冒着枪林弹雨,进至距敌军阵地不足300米处直接指挥,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壮烈牺牲。红28军后经石楼、永和之间向东南方向转移,于4月17日到达康城镇附近,同红一方面军总部会合。柳林县与陕北绥德县、吴堡县、清涧县隔河相望,有“秦晋通衢”之称,是山西西大门。受陕北红军领导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影响,柳林区域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意识十分强烈。红军东征期间,柳林老百姓积极配合红军筹粮、筹款、宣传抗日主张,不少觉悟了的青年在扩军中纷纷要求参加红军或过河加入陕北红军跟共产党闹革命,涌现出王达成、王大昌、刘耀东、穆树振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书写着柳林儿女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


吕梁柳林县在“红军东征”中的战略位置


编辑:2023-10-20 13:56:37

1936年2月20日至23日,红军两个军团顺利快捷地渡过黄河且突破阎锡山的黄河河防,控制了辛关镇至三交镇的所有渡口,占领了横宽50余公里、纵深35公里的地区,完成了东征战役的第一步。
这次重大行动,能否过河至关重要。为此,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同彭德怀专门从延安来到无定河口,对上下游各数十里长的沿岸经过7个晚上的认真侦察,zui终选定坪上(柳林县)和辛关(石楼县)为渡河点。

位于今柳林县三交镇的坪上村渡口,地势平坦,依黄河屏障,守可拒人于黄河西岸,退可撤离到纵深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柳林早期党组织的创建唤醒工农民众,为红军东征创造了群众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外地上学的贺昌、王达成、王保玺等进步学生,利用暑假返乡积极组织学生和青年在柳林一带以游行示威、集会演讲、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新文化,唤醒工农民众,点燃革命火种。1923年,在贺昌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柳林铭义小学教师杨逢昌组织返乡进步学生建立“回乡同学学术研究小组”,共同研读革命书刊,探讨马克思主义,为柳林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1924年,在汾阳上学的刘有刚、高如山、贾岐胜、贺子美等进步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组织委派多次回柳林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在此期间,杨逢昌、李清华、贺毓秀、杜希甫、王孟娴、高改芸、王芸香、杜若等被汾阳党、团组织分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26年1月,共青团汾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员来柳林组建了共青团柳林特别支部,任杨逢昌为书记。时隔不久,中共汾阳特支派员来柳林组建了中共柳林支部,任阎光明为书记。党、团组织的建立,揭开了柳林地区革命历史新的一页。柳林沿黄一带的红色革命活动,配合了红军东征行动。1932年10月,中共党员王达成从太原监狱获释后,回到柳林发展杨清明、马名骥、康普仁等人入党,恢复了柳林地区被迫中断三年之久的党的工作。1934年夏,王达成因反对地方豪强的斗争引起离石县政府的警觉,不得不离开柳林到达陕北苏区工作。到达陕北的王达成将柳林近20名党员的组织关系交给陕北特委。为此,中共吴堡县委迅速与柳林的中共党员取得联系,组建了中共吴堡县委柳林支部,亦称柳林军事支部,书记杨清明(又名杨化)。中共柳林军事支部一方面发动群众对阎军开展抗差抗工斗争,一方面为陕北红军收集传递情报,收买运送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王大昌是王达成的弟弟,在汾阳铭义中学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为了配合吴堡县委柳林支部工作,王大昌在军渡(薛村镇)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拉关系交朋友获取各种情报,并将离军渡二三里地的郝家津小学教师雷安西列为培养对象。1935年春,王大昌转到地处偏远易于隐蔽的石西小学工作。石西村村长薛堂荣是一个开明进步人士,对王大昌的工作给予积极帮助。在石西村,王大昌培养了薛冯垂和薛吉荣加入了党组织。1935年3月,中共吴堡县委派拓万英(又名李德亮)到河东薛家坪(孟门镇)一带开展工作,创建了中共吴堡县委河东支部,书记薛丕华。1936年3月,随着东征红军向吕梁山腹地挺进,陕北游击队队员开展对晋军后方的袭扰活动。游击队队员康太云、刘青山来到罗家坡和前郝家山,在当地党员的配合下秘密进行宣传活动。遵照中共吴堡县委的指示,薛家坪党员对晋军驻军布防、驻镇机关设置等作了详细侦察,并带领数十名吴堡游击队队员突袭碛口镇,在街头张贴了大量标语并散发传单,夺得一批军用和生活物资。当地群众得知驻军被袭,看到标语、传单,私下相传红军来无影去无踪是“神兵天降”。红军东征期间,以薛家坪为中心党组工作进一步发展,方圆村庄乔则、岭上、邓家窊、小垣则、薛家圪旦、陈家垣、冯家沟、王坪焉、刘家圪垯、李家塔、后冯家沟、枣峁上、柳家庄、前宋家塔、圪麻塔等地发展党员近百名,积极为红军东征行动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为打通与陕北苏区的联系,保证东征主力背靠苏区,28军连夜急行,于4月14日拂晓挺进到黄河沿岸三交镇以南党家寨村。由于三交镇紧扼秦、晋二省的交通要道,为黄河天险的重要渡口,故两军争夺十分激烈。在发起进攻的战斗中,军长刘志丹冒着枪林弹雨,进至距敌军阵地不足300米处直接指挥,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壮烈牺牲。红28军后经石楼、永和之间向东南方向转移,于4月17日到达康城镇附近,同红一方面军总部会合。柳林县与陕北绥德县、吴堡县、清涧县隔河相望,有“秦晋通衢”之称,是山西西大门。受陕北红军领导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影响,柳林区域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意识十分强烈。红军东征期间,柳林老百姓积极配合红军筹粮、筹款、宣传抗日主张,不少觉悟了的青年在扩军中纷纷要求参加红军或过河加入陕北红军跟共产党闹革命,涌现出王达成、王大昌、刘耀东、穆树振等一批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书写着柳林儿女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

版权所有:中共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吕梁市地方志研究室)         
 监督电话:0358-8222182 
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备案号:
晋ICP备14007065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